<<特教論壇 >>

向大師學習 張媛婷

對於洪蘭教授,拜讀過她的許多書、文章,面對這樣多產的人(真的!教授翻譯的書、寫的文章看也看不完!而且都是中文的!),心中一直感到十分敬佩,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,可以同時扮演這麼多角色,完成這麼多的工作,終於在這學期盼到心中的大師到來!而且還是在我第一次體驗停電後、光線由窗戶照入的師大夜晚。



整場演講,從愛因斯坦的腦切入,結合了腦科學、認知科學、演化與外顯行為間相關,讓我對老師廣泛的知識量,感到敬佩!這與之前聽到曾老師「量變造成質變」的演講相同,有趣的是,洪老師也提出相同的培養知道─閱讀。在台灣社會中,我想最暢銷的書就是「參考書」,離開了教育體制後,這樣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個體不太喜歡看書,當然漫畫和一八卦雜誌例外;洪老師以「open the book, open the world(打開書看到全世界)」敘述閱讀的重要性,閱讀的神經機制與創造力的神經機制相同,這樣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,從早期介入專題介入的課程中,瞭解腦部細胞的成熟時期甚早,之後發展的重點在於突觸的連結密度,雖然小時後的學習似乎不存在,但從生活中的習慣可知,這些學習成為內隱記憶,影響的個體的舉動;目前推行的親子共讀有其背後支持的理論架構,尤其在台灣社會結構劇變的今日更為重要!不過,腦細胞數量已經固定的成年人─也就是我,也不用感到遺憾,雖然無法在增加腦細胞的數量,但突觸的增減隨著用進廢退的原則循環進行,如同洪老師所說,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重點並非在起點,而是在於終點。



另外,洪老師提到的另一觀點「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為未來的工作準備」,近十年的知識進步,是過去數百年的N倍,在這樣知識爆炸的時代,無法預測明天有啥新發現,而的學生面臨的挑戰是未發名的知識,或許教育工作者應想想蛇麼是我們該教導學生的呢?是知識?是經驗?還是學習的原理原則?記得碩一上的課程中,洪儷瑜老師在詢問我們對課程期許後所下的結論:「研究所學習的重點70%是如何學習,另外的30%才將知是包含在內;因為知識是學不完的,唯有懂得如何學習,才能不斷的成長。」這與九年一貫課程要培養孩子「帶著走的能力」是相同的理念!這其中隱含的意義是「主動學習」;學習是種本能,所有動物都從他的親代學習他生存所必備的知識;日本獼猴會把甜薯放在溪流中洗去泥沙再吃,這樣的學習是快樂的,減少了受挫折的機會,只要能避免前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增加自己活下去的機率;人類比其他動物高明的地方是人類除了創造力和學習力,人類還發明了文字,將先人的智慧和行為的典範突破了時、空的限制傳了下去,只有人類會教他的後代「法古今完人」,其他動物還未見到,但是當知識和典範的累積愈來愈多時,學得快、記得多的人就是生存能力強的人,被賦以綿延人類種族的巨大使命,於是學習就開始痛苦了。每一個父母都希望他的孩子是那個承受大任的人,因為地位愈高,權力愈大,可以動用的資源愈豐富,後代子孫存活的機率就愈高,在演化上就愈成功。於是學習就從快樂合作,共同打下一隻猛象,變成萬人過獨木橋,勾心鬥角,爾虞我詐的過程,學習就變成痛苦的生存競爭,彼消我長。但這是學習追求的本質嗎?我們期望孩子被塑造成怎樣的人呢?這或許值得每一位教師與家長好好思考!



洪蘭老師說:「回溯自己的一生,最大的成就是因為有人因我而改變。」這樣的胸襟是值得媛婷學習的;尤其是身為教師這一群中的一份子,常常因為一句不經意的言語或行為,拉了某個人一把或是很很把一個人踢到谷底,因此,最後也以這句話期勉自己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es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